在高雄,有一家深耕當地數十年的建設公司,除了自行興建住宅大樓、社區外,還擁有數個中型商場與大片農地。這些自持物件長期出租,為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,但龐雜的資產管理卻一直是企業的痛點。
紙本帳冊的年代:效率與透明度的瓶頸
過去,公司沿用傳統做法,以紙本帳冊與人工 Excel 登記管理數百筆租約。住宅住戶的租金、商場店舖的營收分潤、農地承租人的繳費紀錄,都散落在不同帳冊裡。每到月底財務部門就陷入「加班潮」,不僅要逐一比對租金繳納狀況,還得整理不同資產類型的報表給管理層參考。
「一個數字錯了,可能就要花一整天才能找出來。」一位財務同仁回憶。這樣的作業模式,不僅耗時耗力,也讓公司在面對房東、承租戶或股東查詢時,無法即時給出精準數據。
更麻煩的是,公告與訊息溝通缺乏統一管道,住宅住戶、商場店舖、農地承租人往往各有不同聯絡方式,訊息容易散落,造成資訊落差與誤會。
遇上天花板:規模成長的挑戰
隨著持有物件數量增加,公司逐漸感受到「管理天花板」的壓力。住宅社區住戶逐年增加,商場的租戶流動頻繁,農地承租契約還涉及政府補助與稅務問題。這些都讓單純靠人力與紙本的管理方式變得捉襟見肘。
某次,董事長在月會上要求查看不同資產的即時收支狀況,財務部卻無法立即提供,只能承諾「兩天內補上完整數據」。這一事件成為公司數位轉型的轉捩點。
決定導入屋我也:邁向雲端管理
在評估多款管理工具後,公司選擇了專為台灣租賃市場打造的「屋我也」。原因不只是功能完整,更因為它能同時兼顧住宅、商場、農地等不同類型資產的需求。
導入過程中,管理團隊先將現有的數百筆租約輸入系統,建立數位化合約檔案,並設定自動租金提醒與收租對帳流程。財務部門則將過往報表邏輯整合進系統,讓每個月的營收統計只需「一鍵匯出」。
同時,公告與訊息功能也發揮了效用。過去需要電話、LINE 群組分頭通知的事項,如今可以統一透過平台發送,讓溝通更透明。
效率翻倍:數位化帶來的三大改變
導入屋我也後,公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「效率翻倍」。
1. 即時掌握收支狀況:過去要等到月底才能彙整出的財務數據,如今可以即時在平台上查看。董事長想知道住宅租金收繳率、商場營收分潤,甚至農地的年度承租收入,只要打開系統即可一覽無遺。
2. 報表一鍵生成:每月財務報表、租金結算、承租人清單,都能快速匯出 Excel 或 PDF,取代人工整理的繁瑣流程。財務部門從「加班地獄」解放出來,能將時間投入在分析與決策支持。
3. 訊息與公告統一管理:公司能夠統一向住戶、商場租戶、農地承租人發布訊息,避免遺漏或誤傳。對承租人而言,所有資訊都有跡可循,建立了更高的信任感。
在地建商的轉型啟示
這家高雄建商的成功轉型,展現了傳統產業也能擁抱數位化。從紙本帳冊到雲端平台的過程,不僅是工具的更換,更是管理思維的升級。
「我們原本以為數位轉型只是年輕新創才需要,沒想到對傳統建商來說,影響更大。」董事長在接受訪問時笑著說。
今天,這家公司不僅提升了內部效率,也在與承租人互動上展現出更現代化的專業形象。當其他在地建商還在依賴人工與紙本時,他們已經透過「屋我也」邁入數位時代,成為高雄地區的標竿案例。